光明網訊(記者 鄭芳芳)2023年8月26—27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韓國社會政策學會、日本社會政策學會、西北大學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社會保障國際論壇在西安舉行,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國家現代化與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在開幕致辭中強調,全球社會保障面臨著五大挑戰,需要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鄭功成指出,這次社會保障國際論壇的目的,是為了從全球視角來考察社會保障制度面臨的挑戰,并在促進社會保障制度變革方面尋求共識,進而促使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因為社會保障雖然是各國依法設立的保障人民權利和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安排,并且必定要適應各國的國情,但作為人類應對生活風險的社會化機制,卻有著遵循法治、政府主導、責任共擔、互助共濟、促進公平等共同特征,并且面臨著相似的風險,只不過有些風險因不同國家所處發展階段不同而有先有后,但終歸需要共同面對。
鄭功成指出,社會保障是人類現代化的產物并伴隨各國現代化進程而發展,它代表著現代文明進步程度與社會共享度,與社會平等度呈正相關關系。近一百多年來的世界史表明,自從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在德國產生以來,凡現代化國家都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在建立、健全自己的社會保障制度。亞洲國家的社會保障雖然不比歐洲國家發達,但日本、韓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早已定型,中國作為10多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在近20年間迅速建立起了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了老年人皆享養老金的宏偉目標,醫保制度也覆蓋了13億多人口,中國人民正通過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分享著國家發展成果。然而,在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保障發展實踐中,既有以德國等國為代表實現理性建制、持續發展的成功典范,也有以拉美國家等為代表的超前發展、深陷危機的負面案例。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質量。凡遵循客觀規律并與所在國家國情及所處發展階段相適應者,往往能夠維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世代福祉;凡違背客觀規律或者脫離本國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往往事與愿違,既損人民長遠利益,也損國家現代化進程。即使是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也可能因福利政策選擇失誤而導致福利緊縮或起伏波折,進而衍生社會危機。因此,國家現代化與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事實上構成了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議題。
鄭功成分析了全球社會保障面臨的五大挑戰:一是人口老齡化趨勢在明顯加快。歐洲大多數國家與日本等國已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中國近20年間亦快速地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但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不僅包括財政問題,而且還有制度結構調整問題和權利義務關系重構問題。二是靈活就業漸成主流。它一方面反映了就業的不穩定性在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勞動者選擇的機會更多。以中國為例,越來越多的年輕勞動者不愿意受正規就業的束縛,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又為年輕人靈活就業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而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在正規就業的勞動關系之上,不做深刻調整便無法適應就業格局的深刻變化。三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社會保障制度。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為表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全方位地影響甚至改變著當今世界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社會治理方式,也重構了財富創造格局與收入分配格局(如中國的網紅經濟),如果社會保障制度還只是簡單地延續著傳統的再分配路徑,其促進公平的效用將日益衰減,因為傳統路徑的社會保障再分配很難合理調節網絡時代的財富分配格局。同時,還需要實現社會保障數字化轉型,才能適應網絡時代。四是人們的價值觀更加多元化?,F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客觀上包括了諸多傳統元素,如傳統家庭、正規就業、社會共享、集體主義等主流價值觀,但當代年輕人追求自由、個性化,全球化又加速了多元價值取向的傳播與影響,不婚不育以及非傳統家庭形態、靈活就業、獨善其身等選擇日益多見,如果不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相應的變革,其受歡迎程度將不可避免地會下降。五是區域失衡與貧富差距依然嚴重。這是傳統的挑戰,全球范圍內近三年疫情帶來的也是貧富差距在擴大。中國在過去10年圓滿完成了近億人口的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但低收入群體規模仍然龐大,社會結構仍然是金字塔型,基尼系數居高難下,而不同地區的發展差距更直接影響到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性。因此,反貧困、促平等、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應當成為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使命。他指出,這五個方面即是各國已經面臨或將要面臨并需要妥善應對的重大挑戰,因此,面向未來的社會保障,需要有新理念、新思維,進而創新制度安排、采取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行動,于后,才能在繼續發揮其有效作用的條件下獲得健康持續發展。
鄭功成認為,當今世界動蕩不安,需要社會保障注入確定性、穩定性、公平性、正義性,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而一個高質量的社會保障制度至少要具備四個要素:一是符合公平正義原則,各項制度安排均有助于縮小社會成員的收入與消費差距,提升社會平等度;二是真正做到共建共享、互助共濟;三是運行在法治軌道上,能夠以依法確立的成熟制度安排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清晰、穩定、安全的預期;四是可以不斷滿足社會成員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鄭功成強調,中國正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其中的應有之義。盡管我們在短期內已經創造了老年人普享養老金、全民醫保的奇跡,但客觀而論,這一制度總體上還存在著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制度參保質量不高,多種制度還存在著一些制度性缺陷或缺失等問題,這種局面離中國式現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因此,中國正在全面深化社會保障改革,新一輪改革不再是過去單純的增量發展,而是需要通過優化制度結構特別是責任分擔機制和權利義務關系,重塑更加符合公平正義、共建共享原則的利益分配新格局,最終全面建成符合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并為共同富裕提供關鍵性制度支撐的高質量社會保障制度。根據國家已經明確的戰略部署,中國將在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之相適應,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需要在2035年前全面建成。因此,現在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從過去長期試驗性改革狀態步入制度成熟、定型發展的新階段。在這樣的關鍵階段,特別需要借鑒國際經驗教訓,同時結合國情,走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新路。
“社會保障國際論壇”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武川正吾、韓國中央大學教授金淵明等中、日、韓一批知名社會保障學者于2004年發起創設的一個社會保障國際學術交流機制,它立足東亞三國、面向歐美。自2005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首屆論壇以來,已經在中、日、韓輪流成功舉辦了16屆,每屆均吸引了多國眾多社會保障及相關領域學者參與,成為很有影響力的社會保障國際學術論壇。本屆論壇是繼2019年在韓國舉行第十五屆、2021年日本組織第十六屆(視頻會議)后,近四年來首次恢復線下會議。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的70多所高校與研究機構以及國際勞工組織、德國艾伯特基金會等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并發表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